北京有什么風俗習慣 北京的風俗有什么

北京有什么風俗習慣

謝謝邀請!老北京的風俗習慣很多,貫穿于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。比如,春節的家宴,就特別的講究,雞鴨魚肉是必有的,雞代表著吉祥,取其諧音;鴨代表著春天,春暖鴨先知嘛;魚代表著富裕,年年有余;肉得是紅燒肉,代表著日子紅紅火火;這些僅是春節家宴的講究之一。在吃上的其他講究還有比如立冬吃餃子,代表著冬季不會凍耳朵,這一天吃涮羊肉也是不少北京人的習慣。其他的還有很多,比如兔爺是老北京一種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傳統的兒童玩具,這緣于一段為百姓除病的神話傳說,所以有些餐廳都會以“兔爺”命名,大堂前也會擺放很多兔爺的玩具、擺設,餐飲之余,還可買些饋贈親朋。

四合院是老北京的特色,也很有講究。所謂四合院,就是4個房子圍成一院。坐北朝南的是北上房,五行屬水,家中長者居住,鎮守財源,臺階也高于其他房間,顯示了一家之主的地位;東廂房屬木,家中男兒居住,取意“棟梁之才”;西廂房屬金,家中女兒居住,取意“金枝玉葉”;下房屬火,待客或書房之用,寓意人來人往、紅紅火火;院中屬土;五行俱全。

來到一個城市,就了解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、風俗習慣,很有意思的。

延伸閱讀

北京的風俗

春餅北京民俗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,又稱薄餅。每年立春日,北京人都要吃春餅,名曰“咬春”名曰“吃龍鱗”。春餅要卷很多蔬菜吃。

老北京文化習俗

1、羊肉臘八粥

按舊俗,一進臘月就開始忙碌著準備過春節了。正如老北京俗諺所云:“小子,小子,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……”老北京的春節是由臘八拉開序幕的。

如今,在北京依舊保留著泡臘八蒜、熬臘八粥的習慣,也有人保留了到寺廟進香拜佛的習俗。但是,北京地區的臘八粥中,曾經的羊肉臘八粥則消逝了。

2、書春攤

過了臘八之后,各種民俗節目輪番上演,但有些民俗逐漸消逝,像“書春攤”在北京就永遠看不到了。據《燕京歲時記》記載:“自入臘以后,即有文人墨客,在市肆檐下,書寫春聯,以圖潤筆。祭灶之后,則漸次粘掛,千門萬戶,煥然一新?!?/p>

貼掛春聯的習俗至今還保留著,但是今天的春聯大多是印刷品,很少有書寫的,昔日的“書春攤”的消失是很自然的。

春聯是我國獨有的楹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,雖然有節令色彩,但是營造的“白雪映紅聯”氣氛,令年味大增。至于經營“書春攤”者并非全是什么文人墨客,大多是破落文人乃至毛筆字寫好的中小學生。

3、天地桌

除夕天地桌,在《燕京歲時記》中有所記載:“每屆除夕,列長案于中庭,供以百分。百分者,乃諸天神圣之全圖也。百分之前,陳設蜜供一層,蘋果、干果、饅頭、素菜、年糕各一層,謂之‘全供’。

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、元寶等,謂之‘供佛花’。及接神時,將百分焚化,接遞燒香,至燈節而止,謂之‘天地桌’?!边@種年俗僅限于大戶人家,平民百姓涉及極少,它的消逝不會留下遺憾,作為歷史上的民俗現象,讓人們了解一下也是有意思的。

4、接神

所謂“接神”,在今天說起來也很有趣,在《京都風俗志》中有“除夕,夜靜更深,則爆竹之聲漸起,是即接神者。而升平之世,于斯可見其概也”的記述。

看來,接神只是太平盛世、國泰民安的象征,宗教的內容并不多,只是人們在新年來臨之際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,因為“接神以后,即為新年”。

5、祭祖

所謂“祭祖”,形式很簡單,就是家人排輩分依次向逝去的祖宗影像或牌位燒香叩頭。在祭祀的供桌上要擺上供品,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蜜供。

《光緒順天府志》中就有記載:“蜜供,用面切細方條,長寸許,以蜜煎之,每歲暮祀神祭祖,用充供果?!崩媳本┯脕砑雷嫔瞎┑拿酃?,壘成寶塔形,上面還插“供花”,看起來十分莊重。

北京的美風俗都有什么

1、春餅

北京民俗食品,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,又稱薄餅。每年立春日,北京人都要吃春餅,名曰“咬春”。農歷二月初二,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,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,名曰“吃龍鱗”。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,并且有韌性,因為要卷很多菜吃。

2、京劇

被稱為“國粹”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。它的前身為徽調,通稱皮簧戲。表演上歌舞并重,融化了武術技巧,多用虛擬性動作、節奏感強,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。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,念白具有音樂性。在唱、念、做、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。

3、面塑

面塑俗稱為面人、江米人。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面粉捏“月糕”、“面魚”等習俗,由此產生面塑藝術。北京面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,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,廣采眾長并不斷探索,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藝術派別?!懊嫒死伞笔瞧渲械囊粋€流派。

老北京的民俗都有哪些

老北京民俗文化至為珍貴,既有歷史的,又有現實的價值。由于北京的政治、文化中心地位,它對全國的文化發展必然產生輻射性的影響,人們逐漸認識到,以皇城為背景形成的內涵豐富、博大精深的老北京民俗文化,不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,而且也能產生巨大的物質財富。

遍布京城縱橫交錯的胡同里,世世代代生活著咱北京的百姓,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,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和融合。青磚灰瓦的胡同和四合院,京腔京韻的北京話,幾近消失的老北京七十二行,高亢的吆喝、婉轉的叫賣調等數不勝數。

那么,最具“老北京”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?

一、北京的四合院

北京四合院是由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。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,馳名中外,世人皆知。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。首先,它的歷史十分悠久。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,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,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、衙署、街區、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。

其次,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。它的院落寬綽疏朗,四面房屋各自獨立,又有游廊連接彼此,起居十分方便;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,關起門來自成天地;院內,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,一家人和美相親,其樂融融;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、飼鳥養魚、疊石迭景,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。

此外,四合院的裝修、雕飾、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,表現出人們對幸福、美好、富裕、吉祥的追求,風雅備至,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,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。

二、北京的胡同

“胡同”一詞的本意為蒙古語“水井”的意思,其最初的發音為“忽洞”?,F在內蒙古地區用“井”做地名的也很多,“賽因忽洞”(好的井)、“哈業忽洞”(雙井)。因為城鎮居民生存離不開水井,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,于是“井”便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。蒙古人建立元朝后,也將此語帶入中原,于是人們將“忽洞”逐步諧音為“胡同”.

乍一看,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墻灰瓦,一個模樣。其實不然,只要你肯下點功夫,串上幾條胡同,再和那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,就會發現,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,都有自己的故事,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,里面的趣聞掌故多著呢。

胡同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,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。所以,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,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,是有豐富內容的。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,其規劃整齊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。

北京的胡同,大小星羅棋布,共有七千余條,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東正西或正南正北,橫豎筆直,布局像棋盤。常言道:”有名胡同三百六,無名胡同似牛毛?!北本┑暮Q各異,每一個名稱背后都有其獨特的來歷。

三、北京的京劇

在各種藝術形式中,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應該是京劇。京劇主要的特色常被稱為”綜合戲劇”,因為京劇的創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、歌曲、話劇、默劇、武術及詩詞的藝術精品。

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,因形成于北京而名,京劇已有近200年的歷史。它有優美、獨特的唱腔和舞蹈,并融入了中國武術的技藝。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。它的前身為徽調,通稱皮簧戲。

京劇用京胡、二胡、月琴、三弦、笛、嗩吶及鼓、鑼、鐃鈸等樂器伴奏。 演唱講究,行腔吐字、念白具有音樂性。角色根據男、女、老、少、俊、丑、正、邪,分為生、旦、凈、丑四大行當。特別是象征性格和命運的臉譜,是京劇的一大特色。紅臉含有褒義,代表忠勇;黑臉為中性,代表猛智;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,代表草莽英雄;黃臉和白臉含貶意,代表兇詐;金臉和銀臉是神秘,代表神妖。神奇的臉譜、艷麗輝煌的服裝、頭飾,本身就是珍貴的藝術品。

四、北京的相聲

相聲,一種民間說唱曲藝。它以說,學,逗,唱為形式,突出其特點。北京的相聲發源地是北京天橋。相聲藝術源于華北,流行于京津冀,普及于全國及海內外,始于明清,盛于當代。

相聲起源,一般認為于清咸豐、同治年間形成。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。它是由宋代的“像生”演變而來的。到了晚精年代,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。主要用北京話講,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“方言相聲。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、說書等藝術之長,寓莊于諧,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,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。

相聲傳統,以“說、學、逗、唱”為主要藝術手段?!罢f”是敘說笑話和打燈謎、繞口令等;“學”是模仿各種鳥獸叫聲、叫賣聲、唱腔和各種人物風貌、語言等;“逗”是互相抓哏逗笑;“唱”相聲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詞

五、北京的天橋

提起北京,就不得不提天橋。在民國初年,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,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。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,而這一市場,又是面向平民大眾,集文化娛樂和商業服務為一體,文商結合, 互為促進。它的興起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,也是一個文化現象。天橋在它發展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,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雖歷經滄桑,卻能持久不衰。

晚清和民國時期,天橋一帶非常繁榮,是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。 當時這里不僅集酒館、茶 、雜技、曲藝等于一處,而且各樣小吃,應有盡有,江湖郎中,卜卦算命看相,五行八作,無所不包,是老北京居民最愛游逛的去處。 如今,許多北京市民,提起天橋,仍津津樂道。

過去天橋一帶的民俗文化,今天都濃縮在新建的天橋樂茶園里了,在這里的人們可以邊品北京風味小吃,邊看民俗演出相聲、評書、雙簧、京韻大鼓,情趣無窮。不僅能體會到世界聞名的京劇的韻味、技巧薈萃的雜技的精彩,還能體會到昔日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。

六、北京的廟會

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。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。是一種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民間性娛樂活動。由于起源于寺廟周圍,所以叫”廟”;又由于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,就在廟外擺起了各式小攤賺他們的錢,漸漸地又成為定期的活動,所以叫”會”。

廟會多在春節舉辦,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表演,豐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間工藝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。秧歌、高蹺、旱船、舞獅,玩鋼叉、弄虎棍、打鑼鼓,更有舞”中幡”者,將一面緞質紅旗系在7米長、碗口粗的竹桿上,一會兒用手、一會兒用臂、一會兒用嘴、一會兒用額,拋起又接住,十分驚險。

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廟會有地壇廟會、龍潭廟會、白云觀廟會和大觀園廟會?,F在的廟會還有許多不同于舊廟會的地方。吃:京味兒小吃依然保留,同時增加了各地小吃;人:以前是老人帶著孩子來逛廟會,現在逛廟會成了年輕人游玩的時尚;演出:以前表演的都是北京花會,形式比較單一,現在全國各地的節目齊聚北京廟會,表演豐富多彩。在節日里,人們會以廟會為中心,朋友相聚、全家同游、同事相隨,增進感情。

七、北京的城門

北京的城門有“內九外七皇城四”,各門都有其不同的用途。

“內九”是指內城上的九座城門,按順時針方向,分別是東城墻上的東直門、朝陽門;南城墻上的崇文門、正陽門、宣武門;西城墻上有阜成門、西直門;北城墻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。也就是現在沿北京二環路的原九座城門。

東直門明代稱為崇仁門,是過往運送柴炭車的,叫做柴道。朝陽門明代稱為齊化門,是運糧通道。崇文門叫哈德門,是運送酒的通道。前門叫正陽門,是皇帝出入之門,平民不能走,只能走兩旁的月門。宣武門叫順治門,死囚從此門押出,拉到菜市口斬首。阜成門當時叫平則門,是運煤通道。西直門明代稱和義門,是運水通道,每天一早從玉泉山運來的水,從和義門運進北京城,進入皇城。德勝門是軍隊得勝班師回朝進入的門。安定門是軍隊出征時走的門。

“外七”,永定門、左安門、右安門、廣渠門、廣安門、東便門、西便門,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入城做小買賣、打短工、走親戚用的。

“皇城四”,天安門、地安門、東安門、西安門,這四個門是為城里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。

八、北京的婚俗

合婚之俗,并非一市一縣所獨有,全國各地大多如此,當然老北京也不例外。在北方記一個人的年歲,最重十二生肖,尤其婚姻大事,都以生肖屬相的相生相克取決行止,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,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,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,只要雙方生肖并無相沖,即可合婚。

婚約確定后,男家便要擇吉日,帶備紅柬(婚書)舉行訂婚禮,男家要給女家送上衣物,首飾,洋酒及果餅等禮物,叫過禮,但這只是小定禮,婚期前一個月,得送大定禮,一般是吃的,穿的,及洋酒及活鵝,樣樣俱全。至吉日臨近,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催妝禮,計有豬羊肉,干面,年糕等。其中肉是要女家割離骨肉,讓女兒出嫁,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。

女家在男家催妝后,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,以裝設新房。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,新郎會手持弓箭,于新娘腳下虛晃三下,借以驅除邪妖,之后新娘跨過火盆,方可進門。然后,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,入新房坐帳,并一起吃子孫餑餑(餃子)及長壽面,并飲交杯酒等。

“回門”之俗,南北相似,就是婚后第一次,女家接新娘歸寧,同時新郎也要一塊兒去,俗語叫”回門”,或”三朝回門”。一般婚姻過程,大致是從”議婚”起,到”回門”止,就算完成了。惟回門之日,新夫婦不能在女家過夜,必須在當天趕回男家。

版權聲明
午夜福音 知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