嘴貧與貧嘴的區別(嘴貧是什么意思)

“嘴貧”和“貧嘴”兩者意思有區別。

1、意思不同。嘴貧:指喜歡開玩笑,話多且不分場合,有時候不在意當事人的感受,說話輕佻。貧嘴:愛開玩笑,在意當事人,并不會說一些讓人不開心話。偶爾說一次。

2、感情色彩不同。嘴貧:略帶貶義。貧嘴:中性詞。

3、是否引起當事人不適。嘴貧:說話不分場合,有時候不在意當事人的感受,說話很放肆很輕佻。貧嘴:所開玩笑不會讓當事人生氣。

很多影視作品中,道士往往自稱為“貧道”,再加上不少道門前輩隱居深山,在窮苦中磨煉心性,衣服、食物等等都提倡簡單樸素…

這些在世間人看來便都是一個大寫的“窮”字,那“貧道”應該就是指道士很貧窮了!要么就是指太貧嘴?

答案肯定不是,“貧道”的“貧”既不是指物質方面的匱乏更不是指貧嘴。
貧道一詞由來已久,歷史上,早在晉代、南北朝時,就已經有了這一稱謂,當時政府還曾經制定相應法規要求僧人、道人均自稱貧道。如在南朝《高僧傳》中記錄僧人釋智林所說話語中即有:“…如貧道鄙懷,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,不如此非理也”,除釋智林外,《高僧傳》中很多高僧都自稱為貧道,可見僧人自稱貧道是當時佛教界的通用習慣,而且僧人也常稱呼自己的修行為修道,這一習慣今天仍有僧人使用。
唐代以后,隨著佛教自身不斷發展,大多數僧人漸漸改稱為貧僧,但仍有個別僧人還以貧道自稱,而道人則一直謙稱自己為“貧道”。在道教上清派古道經《洞真太上太霄瑯書》一書中,對貧道做了如下解釋:道士謙辭於道未富,自言貧道,亦貧士。也就是說道士自稱為貧道,是取自謙之意,以此來鞭策己身道業未滿,需時刻努力精進,同時以貧道自稱,來不斷告誡警示自己在修道途中,要安于清苦,道法自然,不貪戀俗世雜欲。
目前,社會高速發展之下,也隨之而來很多困擾,對金錢等欲望的過分追求就是其中之一。金錢本無錯,奈何貪圖之。對金錢的正當追求并不是道教所禁止的,但當過分迷戀金錢時,不少人會因此喪失了人格和尊嚴,淪喪為金錢的奴隸,該如何解決這個圍繞我們每個人的困惑呢?
太陽底下從沒有新鮮事,翻開歷史,我們總能找到答案。自古以來,除了道教先賢倡導少私寡欲、見素抱樸外,很多儒家賢哲也都主張過著簡樸的生活,以便不為物役,保持精神的自由。陶淵明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,就是一種甘于清貧的境界;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于成龍,就是一個甘于清貧標桿;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杜甫,就是一個生動的甘于清貧例子,哪怕屋無片瓦,但才情不減,詩名千古,萬世傳頌。
或許,有一天,我們都能自稱一聲“貧道”,如道教通玄真人文子在《通玄真經》一書中所講:“…安貧樂道,不以欲傷生,不以利累己”,那便真正成了駕馭金錢乃至欲望的主人。

版權聲明
午夜福音 知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