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原文的區別(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原文及翻譯)

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原文?

1. 文言文《以人為鏡》原文

[原文]鄭文貞公魏徵寢疾,上遣使者問訊,賜以藥餌,相望于道。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,動靜以聞。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,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。戊辰,徵薨,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,給羽葆鼓吹,陪葬昭陵。其妻裴氏曰:“徵平生儉素,今葬以一品羽儀,非亡者之志?!毕まo不受,以布車載柩而葬。上登苑西樓,望哭盡哀。上自制碑文,并為書石。上思徵不已,謂侍臣曰:“人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;魏徵沒,朕亡一鏡矣!”

以他人為鏡以自身為尺什么意思?

以人為鏡,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。出自:先秦 墨翟《墨子 非攻中》:“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。鏡于水,見面之容;鏡于人,則知吉與兇?!苯x詞有:以人為鑒,以人為鏡是中性成語,偏正式成語;可作謂語;含褒義。

永遠保持自己上進、努力的初心;永遠鍛煉自己平心靜氣的態度;永遠相信世界上只要努力,就會有改變的信條;永遠學會以他人為鑒,內省自己。

以人為鏡體現了墨家怎樣的思想?

修身要以人為鏡,這是墨子的首創。墨子說:“君子不鏡于水,而鏡于人。鏡于水,見面之容;鏡于人,則知吉與兇?!保ā赌?非攻中》)后來,唐人魏征治墨學,發現了這個寶貝,唐太宗李世民將此上升為治國之道,說: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?!?盛世輝煌“貞觀之治”,的出現,可謂得益于這個法寶。大唐盛世,墨子遺風!墨家學派這種“人鏡”思想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。

以人為鏡,首先就是要把別人的評價當做反思自己的鏡子,多角度全方位認識自己,在傾聽中發現自己的不足,促使自己不斷進步?!赌?修身》認為,君子善于明察,從身邊做起。若是沒有修煉好自己而受人詆毀,那就自我反省,這樣既可以減少怨恨又可以加強修行。他人的評價中當然也有讒害誹謗之言,但我們不必不入于耳,也不必出口攻擊他人,更不必心存傷害人的念頭,這樣,即使遇有好詆毀、攻擊的人,他們也無話可講了。[1]所謂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

以人為鏡,還要慎重地選擇朋友。墨家有《所染》一篇,墨子以染絲為喻,哀嘆素絲“染于蒼則蒼,染于黃則黃”,得出結論“染不可以不慎”,墨家認為不管是執政者還是一般的士人,都要注意當染。后來唐人魏征說“立身成敗,在于所染”,繼承了這個思想。結交良友,有利于自己的進步,結交惡友,則不免墮落。

以人為鏡,可以明師明德師對大臣的評價?

以人為鏡出自《資治通鑒》,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其大臣魏征的評價。原文是“以史為鏡,可知興替;以銅為鏡,可正衣冠;以人為鏡,可明得失”。

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諫諍之臣,多次在文武百官面前,針對李世民的政策,魏征認為不對的,就提出反對意見。

雖然弄的唐太宗李世民當時面子不好看,但是,李世民是明君,事后明白過來后,非但不怨恨魏征。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激。

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?

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。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衰。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

出自劉昫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李世民: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鏡矣!

釋義:一個人用銅當鏡子,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;用歷史當鏡子,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;用人當鏡子,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。魏征一死,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。

魏征想通過這幾句話來勸誡唐太宗廣聽忠臣建議,把國家治理的更加繁榮昌盛,因為皇帝一個人治理一個國家不可能面面俱到,多聽聽臣下的看法可以集思廣益,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。如果剛愎自用,很容易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,而李世民也確實做到了聽臣下規勸這一點,開創了大唐盛世。

典故

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,英明蓋世的能人,但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。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“明鏡”:一為長孫皇后,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征?;噬弦挥羞^錯,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。

據《貞觀政要》一書所載:唐太宗喜歡一只小鷂子,一日正在玩鳥,魏征來了,太宗怕魏征指責自己,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。魏征假裝沒看到,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。太宗心里雖為鳥著急,卻也怕暴露,因為他信任、敬畏魏征。

等魏征走后,太宗取出懷里心愛的小鳥一看,早已命歸黃泉了。于是傷心地回到后宮,大發雷霆說:“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!”皇后聞之,問明原委,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:“恭喜陛下,賀喜陛下!唐朝有魏征這樣的好臣子,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,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,國家興盛指日可待?!惫适固跐u漸平息了怒氣。

唐太宗就“以人為鏡”常觀察自己,真正做到了勇于改過、從善如流。

以人為鏡可明得失?

意思是: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,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。

出處: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李世民: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鏡矣!

翻譯:用銅做鏡子,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;用歷史作為鏡子,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;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,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。

唐玄宗以人為鏡的典故?

不是唐玄宗,應該是唐太宗比喻魏征為鏡子。

貞觀十六年(642),魏征染病臥床,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。魏征一生節儉,家無正寢,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,全部為魏征營構大屋。不久,魏征病逝家中。太宗親臨吊唁,痛哭失聲,并說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。我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征殂逝,遂亡一鏡矣?!?/p>

魏征以人為鏡?

643年正月十七日,魏徵殂逝。

唐太宗登樓遙望送葬行列,悲痛不已,遂提筆寫下了千古名言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?!比缃裎横缫讶?,遂亡一鏡矣。

對于唐太宗來說,只要這面鏡子立在那里,他的一切言行就需三思而后動。于是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印象,那個天地不畏的一代圣主唐太宗,獨獨怕了一個魏徵。

唐太宗的鏡子

要說“怕”,史書中還真有記載。

一次,唐太宗打算到南山狩獵游逛,原本一行人已整裝待發,卻突然取消了計劃?;丶壹雷娴奈横缁氐骄┏呛髥柼铺?,“聽說你準備出去嗨啊,咋沒去呢?”唐太宗笑答,“本來確有此意,但怕你生氣,想想還是作罷了!”

還有一次,唐太宗得一只鷂鷹,很是喜歡,放在胳膊上逗著玩兒。正巧此時魏徵來奏,唐太宗急得趕緊把鷂鷹藏到了懷里。魏徵慢條斯理地開始了他的奏事(此處省略一萬個字兒……),等魏徵匯(啰)報(嗦)完畢離開,唐太宗趕緊把鷂鷹掏出來一看,鷂鷹早已經被悶死了。

以人為鏡文言文意思?

《以人為鏡》一句出自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,唐貞觀十七年(公元643年),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。唐太宗很難過,他流著眼淚說: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鏡矣!

意思是:一個人用銅當鏡子,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;用歷史當鏡子,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;用人當鏡子,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。魏征一死,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。

參照別人的優缺點,我們會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,更好地完善自我。

以人為鏡全文原文?

全文原文:

  鄭文貞公魏征寢疾,上遣使者問訊,賜以藥餌。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,動靜以聞。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,指衡山公主,欲以妻其子叔玉。戊辰,征薨,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。其妻裴氏曰:“征平生儉素,今葬以一品羽儀,非亡者之志?!毕まo不受,以布車載柩而葬。上登苑西樓,望哭盡哀。上自制碑文,并為書石。上思征不已,謂侍臣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;魏征沒,朕亡一鏡矣!”

版權聲明
午夜福音 知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