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理解水至清則無魚(水至清則無魚是什么道理)

網友提問:

你對“水至清則無魚”如何理解?

優質回答:

感謝和大家分享。

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,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。

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,這句話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。

怎么理解?

關鍵在“至”。我理解:“至”,是“極”。

中華文化,源自天地,核心是道,宇宙萬物化為陰陽。只要天地未改,那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由陰陽的變化來推動的。

正是因為水“未至”清,人“未至”察,所以,“魚”和“人”負陰而抱陽,存在于天地之間而具有靈性。水“至”清,人“至”察,都是一個極端的狀態,是“至陰”或“至陽”,是天地未開的鴻蒙之氣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友?!?/p>

這是不說魚,說人吧!

人類社會就是個大溶爐。容真善美,假惡丑于一體,這是指人性。還有年齡,職業,身高體重,高矮胖瘦呢。男女老少,各式人等。什么思想,性格,什么行為,品格的人都有。

你可以把他們看清楚些,即“至察”。但是,有時些要裝著糊涂些。不能對別人的要求太高,不能對交往的“友”要求太嚴。要懂得人的多樣性,多面性,多變性。即通常所說的“人無完人?!?/p>

生活中你有時不得不跟各種人打交道,所以不能不是友亦友,非有亦友。既分清是非,又妥善應對。真是太難了……

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得既不能“至察”,也不能無“友”的道理吧!

其他網友回答

因為不是完美的世界,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。水至清,魚難活。

沒有矛盾便沒有世界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友。

水至清則微生物少,魚無營養環境而難以生存。

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?如果吹毛求疵,慣于揪錯,則討人嫌,自然無友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理解這句話的道理在于用“物極必反”的思維就好理解了。

水至清則無魚從字面兒上理解,為啥?水太清了一眼見底的地方根本沒有魚?,F實中的魚都是在水藻里之類的。魚兒也需要一個復雜而又和諧的環境才能生存的舒適。

引申的意思就是:凡事不能從單一的角度單一的緯度來評判,這樣的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。因為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和復雜的,不管是人還是魚所處的環境也都是復雜的。只有在復雜的環境中才能產生好的適應能力,才能在優勝略汰的法則中生存下來。

就好比我們人體和細菌的關系。都知道細菌有害,但是如果身體里沒有一點兒細菌,腸道里沒有細菌群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健康。我們所說的健康是和細菌共處在一個和諧的環境,一個合理的比例水平。

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,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靈活,不能刻板不能死板因為那樣我們可能失去生活,丟掉工作。

版權聲明
午夜福音 知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