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對項羽烏江自刎怎么看? 項羽為何自刎烏江

網友提問:

項羽為什么自刎烏江,你怎么看?

優質回答:

項羽是否真的在烏江自刎,這一問題在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《史記》中是存有自相矛盾的記載的,一說項羽是在烏江自刎,一說項羽是被劉邦的騎兵部隊所殺。既然題主這么問,那么姑且認為項羽確實是在烏江邊自刎的,進而分析一下項羽自刎的原因。項羽是個自視極高的人,在他的概念里,在戰場上沒有人能夠戰勝自己,自己是那個時期戰場上真正的王者。任何人遇到自己只有逃跑的份,沒有反抗的余地。確實項羽的戰績實在太過輝煌,在巨鹿之戰中名將王離被項羽一舉擊潰并活捉,章邯則選擇不戰而降。劉邦曾經聚集的幾十萬大軍,在彭城之戰中也被自己所率領的三萬騎兵精銳所擊潰。因此,項羽一直想不明白,為什么被自己看不起的韓信能夠率領諸侯聯軍將自己擊敗。項羽于作為楚國貴族,是有著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的。對于他來講,被劉邦所擒或者被劉邦所殺,都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。劉邦這個宵小之徒的出身,怎么能和自己這個楚國世代將軍家庭出身的人相提并論呢?如果敗在他手里簡直是對自己莫大的恥辱,與其被其侮辱不如自行了斷。窮途末路的項羽已經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,因為戰敗已經是必然的結局,他唯一能夠決定的就是自己的生死。面對生死的抉擇,他選擇了放棄生的可能,這不是一種堅持,而是一種放棄。項羽放棄的不僅是個人的生,也將楚國最后的希望無情的抹殺。以前在我心目之中,項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,而且巍然而不可侵犯。提到劉邦我總認為劉邦陰險狡詐、無所不用其極,將項羽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,迫害到了走投無路拔劍自刎的境地。但現在在我心中,對于英雄有了新的定義,所謂英雄者,終結亂世予萬民福祉,舍棄個人之榮辱而顧天下之望。顯然終結秦末亂世者是劉邦,項羽盡管首舉滅秦之義旗,但卻沒能夠善始善終,滅暴秦而興強楚,廢秦政而施暴政,有毀天滅地之能,而無治世救民之愿。這樣的人物雖經世代文人墨客所歌頌和謳歌,但不足為取。和劉邦屢敗屢戰、雖百折而不撓相比,項羽的自刎顯得過于任性而缺少擔當,辜負了江東父老之所望。

一個人的歷史,一家之言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其實項羽到最后實際上他是一直是心存生的觀念的,在被圍該下,他帥軍突圍只帶出騎兵一百多人,到陰陵迷路被老農故意指錯路,陷入沼澤耽誤時間與漢軍激戰后,又到達東城一座山,只剩28騎,而追擊的卻有上千人。最后在烏江邊自殺。

影視劇中的項羽

為什么說項羽一直抱有生的希望,就在于他一直在突圍,如果不抱生的希望,完全可以在該下與漢軍決一死戰,但他沒有,但隨著他層層突圍,以及跟隨的士兵越來越少,直至僅剩二十幾位,他逐漸改變了求生的意志,雖然有烏江亭長為其準備船只可以讓其過江,但他最終拒絕。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,項羽是有一個思想變化的,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短暫的反思:

影視劇中的韓信

【一】反思自己的不善用人。自己雖然身經百戰,可以說在歷次大戰中戰無不勝,人人都怕,但是孤掌難鳴,僅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,許多劉邦陣營里的大將和主力都是從他這里離開的,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韓信,他也是該下之戰圍追自己的主力,曾幾何時自己帳下的人,只因自己不能用人,導致投奔自己的對立面,成為絞殺自己的主力。

【二】反思自己的剛愎自用。剛愎自用,聽不進別人的意見,總是自以為是是項羽性格的一大弊病,本來就不能知人善用,而唯一跟隨他的老參謀范增為其設下的鴻門宴,借機殺掉劉邦 ,就是因為他的剛愎自用,自以為是,措施大好實時機,讓劉邦得以逃脫。就如范增所有說:豎子不足與謀!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!吾屬今為之虜矣!

影視劇中的白起

【三】反思自己行事過于狠毒。項羽作戰風格和秦國的白起有些類似,喜歡坑殺投降的軍士,而且喜歡屠城,任士兵們在城中燒殺掠奪,不知道收買人心,只知道任性而為。為何最后老農故意指錯路,可見百姓對其的態度??託④娛?、燒殺掠奪,這種不得人心之舉怎么可能得到人們的擁護,而不得人心者必然不能得天下。即便過了江東,江東父老知道他如此行為,還有多少人會支持他重新來過呢?

霸王別姬

【四】項羽十分好面子。自從起兵以來,身經百戰,可謂是風光無限,而今一敗涂地,曾經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,如今只剩區區28騎,何等的慘烈。在《史記.項羽本紀傳》中,項羽說過: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。如今孤家寡人,還有自己的烏騅馬,如過江得以求生,江東父老如何看待自己,曾經的霸王現在變成光桿司令,曾經的不可一世,到現在成為喪家之犬。況且自己帶出的三千江東子弟全軍覆沒,一個不剩,茍活對于好面子的項羽來說這比殺他還讓人難受。況且連自己最愛的人都保護不了,還算什么男兒大丈夫。

所以,在本來求生的過程中,項羽慢慢認清了自己,意識到即便過了江東,自己注定也是一個失敗者,他怎可忍受如此大辱,遂于烏江邊自刎而死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垓下之戰的時候,劉邦、韓信等,集中漢朝幾乎所有軍力與項羽進行了決戰。結果項羽大敗,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連夜出逃,沒想到漢軍緊追不舍,最后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,漢軍乘勝追擊,將原來西楚的國土兼并,最終統一了天下!

在我看來,項羽的烏江自刎做的很好。。不僅對于他自己來說很好,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也很好。

項羽避免了受辱

在烏江邊,項羽所面對的敵人是劉邦派出的數千漢軍。雖然在多次戰斗中,項羽殺掉了為數不少的漢軍士兵,有說法是多達上千人??墒?,對于項羽來講,漢軍士兵仍然緊緊圍住不放,而項羽已經受傷十幾處,即便是漢軍不上前攻擊,項羽也會血流過多失去戰斗力。

劉邦這個人在楚漢之爭中面對項羽幾乎每戰必敗,那么當項羽以俘虜的身份站在劉邦面前的時候,對項羽這樣一位自視甚高的人來講,無疑是生不如死的。所以,他以自殺避免了敵人對自己的侮辱。

項羽讓中華民族提前結束了內戰,少損失了千百萬人!

秦朝時期中國有兩三千萬人口,但是當漢朝建立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減少了一半,整個國家也破敗不堪。如果項羽聽從烏江亭長的建議,逃往江東地區繼續抵抗,戰爭還會繼續。因為當時除了江東地區之外,還有大片土地比如說魯地,對項羽忠心耿耿。

可是,和劉邦相比,項羽的實力不足以翻盤,也就是說項羽此后所有的努力,都只是在茍延殘喘,消耗中華民族的元氣而已。所以,項羽在烏江邊自殺,結束了內戰,讓漢朝能夠提前幾年休養生息,對中華民族來講無疑是很好的!

假如那時候有諾貝爾和平獎,僅憑烏江自刎這件事,他就有獲得提名的資格!

其他網友回答

英雄末路,怨天不與時;壯士窮途,恨無力回天;子弟皆死,愧對江東父老。

于是,楚霸王生當人杰、死亦鬼雄,烏江自刎而不受人以憐、更不受人以辱。

1.從不服輸的項羽,只恨太不與時

項羽自謂:起兵八年、歷戰七十,未嘗敗績。

所以,困于垓下、迫于烏江,是天將亡之,而非“戰之罪”。

盡管身邊僅有二十八騎,楚霸王仍然以潰圍、斬將、刈旗的英雄豪邁,為自己的一生畫上句號。

果如項羽所言嗎?

以項羽為坐標中心,確實如此。

無論是單兵格斗還是大軍殺伐,楚霸王總是那個開了掛的秦末第一戰神,所當者破、所擊者服。

不說持劍血洗會稽郡守府、也不說仗劍宋義中軍大營,更不論巨鹿之戰、彭城之戰,單說楚漢成皋之戰,打了將近3年的時間,楚霸王一直是追著劉邦打,始終處于戰略主動。

濰水之戰后,項羽僅是一紙停戰要約,劉邦就趕緊答應平分中原天下。

所以,項羽足可封為戰神。

以結果為坐標中心論之,也是如此,從來都是項羽勝、從來都是天下英雄敗,項羽未嘗敗績。

2.未嘗敗績的項羽,天亦與時

那么,換個坐標視角呢?

就不是這么回事了。

項羽一直勝,也可以說是因為項羽的運氣一直好,是天亦與時。

兵鋒正盛的章邯大軍,項羽沒趕上,項梁替楚國集團挨了一刀,被章邯大軍打得極其慘。

王離的長城軍團從公元前208年閏九月一直與天下精兵趙國軍團鏖戰至前208年12月。

內有趙國精兵據堅城、外有諸侯大軍壁上觀,長城軍已經被熬軟了。

此時,項羽的楚國精銳渡過黃河,才能九戰九捷。

如果沒有宋義留軍46日不發,項羽于前208年10月遭遇秦帝國的長城軍團。

項羽楚軍5萬,長城軍團20萬,諸侯軍未盡至,再有章邯的20萬秦軍主力,到底誰能勝誰能???

鹿死誰手,當真也就難于逆見了。

彭城之戰,項羽3萬精銳、千里奔襲,潰破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,的確是以少勝多。

但是,站在劉邦的角度是什么形勢呢?

封王就巴蜀的劉邦,好不容易打到關中,然后兵出函谷。

當此之時,漢弱而楚強,連劉邦一直崇拜的名士張耳,都打算投項羽而棄劉邦,因為劉邦弱??!

所以,從大勢的角度來說,劉邦才是以少勝多、以弱勝強,抓住機會、偷襲了西楚國都彭城。

項羽彭城之戰,只是在挽回本就強勢的局面而已。

諸多之戰,項羽的運氣又占了多大的比例?

很多很多,項羽是開了掛的英雄,想打誰就打誰、打誰誰死,這也是老天相助了。

3.自我中心論的項羽,經不起一次失敗

劉邦起兵以來,一直在跟失敗打交道。

沛豐剛起兵,就遭遇雍齒背叛,而且是領著劉邦的家鄉豐縣父老打劉邦。

再之后,章邯入楚、項梁兵敗,劉邦只能龜縮著不敢露頭,此時的項羽也一樣。

這種形勢之下,劉邦跟項羽捆在一起,也打不過章邯的關中秦兵。

一路扣關向西,劉邦并不是一路坦途,他不是打過去的,而是各種捭闔耍詐才折騰到關中。

劉邦著實不容易。

原因就是劉邦起兵的底子太差,基本上就是沛豐地區的一群農民,比陳勝吳廣還差。

更主要的是:賣草鞋的劉備還能打著大漢皇叔的頭銜,而劉邦有啥?

所謂寬大長者,說白了就是在一眾起義豪杰中,劉邦歲數最大,一個中年油膩大叔、花白著頭發混在一眾年輕造反小將中間。

之后,劉邦一直奉行屢戰屢敗、屢敗屢戰的作戰風格,扛到了最后。

比之劉邦,項羽起兵當真是太順了。

其自言率江東八千子弟過江,再加上楚地作戰,再加上名將之后,再加上其叔父項梁的各種庇護,項羽這個貴族二代成就了足以彪炳史冊武功。

這不是運氣、這不是天命嗎?

但是,項羽錯吧這種運氣、這種天命當成理所當然的。

而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理所當然之事???

總會遭遇失敗,人生太順、做事太順,往往經不起一次失敗,也關注不到這個世界的復雜、更無法探求人心的復雜。

所以,垓下之戰的形勢就是天下已叛楚,項羽已是窮途末路、無力回天。

項羽的心性扛不住失敗的挫折,形勢之激烈也不會給楚霸王最后的機會。

所以,烏江自刎或是項羽最好的選擇。

其他網友回答

就是一種逃避吧,從巨大的成功墮入徹底的失敗,完全失去了信心和重頭再來的勇氣,其實是人之常情,很多人都會在看似無法逾越的困難面前低頭。

版權聲明
午夜福音 知乎